第 52 章 山林田土(二) (第1/13页)
泠水七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缀画小说babelor.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幕上那个世界的人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姜海蓝好(fei)为(hua)人(duo)师,语气愉快地BB道,“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类活动的减少,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成长。”
“寨子上的人们不进山林里砍柴了,不去山林里放牛了,一年四季不穿过小路去种地了,那些藤藤草草自然就长起来了。”
姜海蓝笑了笑,“为什么大家不进山了呢?因为大家去外地打工了。”
“当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种地得到的收入,不如在外面打工一个月赚的钱多,那大家自然会选择去外面打工。”
“当口袋里有足够的钱,煮饭、炒菜、烧水、取暖,可以用电,可以买蜂窝煤、钢炭,可以用沼气、煤气、天然气、液化气……那大家自然不会再进山砍柴。”
姜海蓝抬眼望向远处的山林,一大片一大片苍绿色的树林印入眼底。
她故作深沉地说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但是,有工业化,才有绿水青山。”
——
各大平行时空的有识之士露出了惊愕的表情。
现代人总有一个误解,以为古代没有发展近现代的工业,没有城市化带来的破坏,到处都是青山绿水。
但事实上,自隋末唐初起,就已经出现了森林枯竭的征兆。
明朝不止有小冰期,也有林木稀少、山脉光秃。
清朝就更不用说了,清末民初的老照片为证。
所以,唐末朱温拆长安的建筑获取木材来建洛阳,北宋初年去陇山以西的森林里砍木头供汴京建房屋,明朝朱棣去湖广、四川的深山老林砍巨木运回京师修紫禁城,明万历年间的播州土司杨应龙献好木材七十棵受赐飞鱼服和都指挥使职……
森林枯竭、水土流失,已有千百年之久。
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也都很清楚。
但是没办法。
“当然没办法。”
明朝位面。
明成祖时期。
朱棣双手一摊,露出一个无奈的表情,“煮饭、烧水、取暖,修房子、打家具,造车、造兵器,建桥,修陵寝……哪一样不需要砍树?”
千百年皆是如此,人越多,需要的木头也就越多。
就算是各地当官的知道多种树,那树长得能有砍得快?
田间干草都被捡来当柴火烧了。
要说保护山林……百姓的生存都成问题了,还谈什么保护树木?
——所以也不是古代的人们不懂得要喝热水,不懂得要勤洗澡,不喜欢吃热食喜欢冷菜,而是没有那么多木柴给他们烧啊。
明清两朝的君臣富商看着天幕上的林省和江城可是眼热得很。
那么高的植被覆盖率,得有多少适合建房子、修宫殿、修陵墓的好木头!
姚广孝听着姜海蓝叭叭叭他们不用进山、不用砍木
头,沉沉地叹了口气,“他们用了‘电’,‘电’能够照明,能够做饭,能够取暖。”
从看到天幕以来,大家见识到了照明的“电灯”,吹风的“电风扇”,让室内冬暖夏凉的“空调”,取暖的“电炉桌”,洗衣服的“洗衣机”……
这些都是用“电”。
虽然不知道天幕上的人是如何得到、使用“电”的,但想来应该是不用烧木头。
做饭、取暖这两件大事不需要砍木头了,那自然能够节约不少木材。
夏元吉闻言点了点头,“你们还记得姜海蓝从林城开车去江城,一路上过的桥吗?”
丘福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道,“还有江城横跨汉江的大桥。”
夏元吉道,“那可不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