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缀画小说babelor.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诸葛亮重新放平心态后,再回头看大哥给他的《劝学卷》,顿时感觉就不一样了。

一股非常接地气、很少堆砌大词的和煦春风,让他的向学之心为之一暖。

“值此乱世,非学无以成才,无才何以护家报国救天下……然治学之心,犹不可功利。

实用之学固然紧要,但根基亦需牢固,心性亦需砥砺。贤弟得此书后,不可因急功近利钻研苦学,便偏废躬耕陇亩、练剑演武、强身修心、体察黎庶……”

诸葛瑾开篇还稍微有点文绉绉,但随后就尽量用家常大白话,解释其中原因:

因为“聪慧绝顶之人,往往容易怠惰。正因他学大多数东西太容易取得进步,久而久之,遇到真难题,学了许久没看到进步,就会不耐烦。

此时,以种田养性,或者练剑锻体修心,便能弥补不耐烦的问题。因为种田至少半年才能收获,再努力也无法揠苗助长。

所以农夫往往比斗食小吏、日酬苦力更有恒心。小吏和苦力一天拿不到工钱,次日可能就不努力了,农夫却能为一年后的收获坚持努力”。

“同理,锻体修心,也不容易直观看到进步,需日积跬步,以致千里。但正因锻体者习惯了出力后暂时看不到收益的状态,所以他们往往比只读书者更有毅力。”

诸葛亮喜欢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这固然对学习速度是个极大的帮助,但对于钻研精进,其实是一重障碍。

而诸葛瑾穿越前就从小要背诵《诫子书》,也研究过祖宗治学心路历程的变化。从中不难发现,历史上晚年的诸葛亮吃过苦之后,其实也渐渐有了专注淡泊、不求广博、不求快速收获的品质。

诸葛瑾深知这些品质,是需要一个人有过阅历、吃过苦、尝过“明明我努力了,但没用”的挫败感后,才能渐渐形成的。

如今他要让二弟“一两年走完五六年的路”,最怕的不是教不好二弟具体的思辨方法、知识逻辑。

而是揠苗助长导致诸葛亮知识进步太快、心性和毅力却跟不上,人格品质基础不牢。

那就太遗憾了。

但这辈子的诸葛亮,又注定没法亲自吃太多苦、受太多挫,

诸葛瑾只好用尽量粗浅的道理、还有别人的教训例子,来尽量还原这些道理,培养诸葛亮的同理心。

再用科学种田、锻炼身体之类的办法,间接实现对品性的磨砺。

……

诸葛亮看完大哥这番恳切的大道理后,果然深受震撼,久久回味不能自拔。

诸葛瑾信中所说的这些道理,其实用后世的互联网大词来套,核心就是一个“延迟满足”,一个“长期主义”,

只是诸葛瑾的措辞更接地气,而且借用了荀子的《劝学》和后来诸葛亮自己《诫子书》里的一些措辞,并且掰开揉碎了、说得更细更通俗。

《诫子书》里的“淡泊以明志”,其实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里“延迟满足”的凝练。

“宁静以致远”,也是对“长期主义”的概括,只是古人更加惜字如金罢了。

诸葛亮花了足足半刻钟消化大哥说的大道理,然后又继续往下看大哥举的例子:

“他首次为刘备出谋划策后,出于担心‘刘备即使得了奇谋,依然有可能要吃很长一段时间亏,所以不想跟着受苦。怕刘备不辨功过,看到己方依然颓势未止,就怪谋士无能’。

但在他突围逃命前,刘备亲自送行,看出了他的担忧,说了一番话:

‘备飘零半生,受尽妻妾离散、身遭追杀之苦,却也总结出一个道理:每当我遭遇兵祸之时,都不是因为我最近做得不好,而是我很久以前的懈怠,便种下了远因。

便如这次下邳被偷,静静反省之后,备又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
火影:从吃下黄金果实开始

火影:从吃下黄金果实开始

阿泽是最胖的
火影:从吃下黄金果实开始玩着手游穿越到火影世界的游亚带着手游金手指一起来了。在这里作为被初代火影千手柱间收养的义子和徒弟,他将会一步步的走向这个世界的巅峰。对游亚来说,很多时候,个人的实力强大很重要,但是又不是那么重要。游亚:你很能打吗?你能打有个屁用?!出来混要讲势力,培养势力需要钱的,你有钱吗?没钱?没钱你凭什么这么嚣张?
历史 连载 0万字
重生之再造华夏

重生之再造华夏

剩套裤汉
谁说“崖山之后无华夏”,来自现代社会的5个专业和兴趣不同的年轻人,意外穿越到宋末崖山兵败时,各个手无缚鸡之力,而且没法攀科技树,又开不了金手指,且没了上帝视角,看他们如何以现代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扎扎实实、艰苦奋斗、坚定信仰、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用近50年时间,从求生存到击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蒙...
历史 连载 0万字
奋斗在沙俄

奋斗在沙俄

马口铁
穿越成为落魄沙俄大公一路逆袭成为最伟大沙皇的故事。
历史 连载 61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