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匹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缀画小说babelor.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哥,大哥极少诉苦。

就算诉苦,往往也只是谦虚的铺垫,是为了表示“今天的成绩完全是侥幸”。

但这字里行间,也看不出丝毫侥幸,反而透出一股“我立功都是我应得的”。

难道真是这两年吃了太多苦、成长了太多,所以变得自信、变得“舍我其谁”起来?

或许人都会被环境的逼迫所改变吧。

家书最后,大哥还关照自己要写回信,而且回信里必须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

这两年在荆州,学习进步如何了,至今为止读过哪些书,要把名单全部列给大哥。

然后,还要写出这几年在荆州结交了哪些朋友、认识了哪些人脉,还有家中二妹是否有被人聘娶的意向,都得一一详述。

最后,还说剩下那些卷轴,多是这几年处理世务的心得体会,以及游学四方寻访到的古籍杂学、又自行整理成稿,希望他好生习学,莫负光阴。

……

诸葛亮合上家书想了想,决定先把回信写了,再慢慢习学大哥给的那堆材料。

毕竟学习要很久,他也不好让信使一直候着,对方明天就要带着回信先走了。

他先汇报了一下自己这两年在荆州的学习进度。

诸葛亮自小聪慧,这一点大哥是早就知道的。两年前分开时,十四岁的诸葛亮读书就已经比十九岁的诸葛瑾还多得多了。

诸葛亮在生母章氏过世前,就学了《急就篇》、《滂喜篇》认字,当时他才四岁,几个月就学完了。

然后开始靠《尔雅》学认字,再读《论语》、《孝经》,六岁就把常用字认全。

七岁开始读《诗经》、《孟子》,十岁便遍读儒家十三经(不包括传、注),但都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浮光掠影稍微一读就能抓住主要思想。相比之下诸葛瑾读书务于精纯,往深里下功夫,离开琅琊老家时都还没读完十三经呢。

父亲过世后,诸葛亮在琅琊老家又自学了诸子百家中的法道墨,从申商之法术,到《韩非子》,从老庄到墨经,全部大略读过,得其精髓主旨,还会自行对比印证儒法道墨之学、各自优劣得所。

闲来无聊,他还自修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另外用看故事书的心态看完了《山海经》、《禹贡》、《汉书.地理志》。这些东西当时诸葛瑾已经教不了他了,父亲又已亡故,完全是诸葛亮自己拿着书自学成才的,见识不足导致看不懂的地方,只好先做笔记放着,以后有机会再请教。

好在流亡荆州之后,进一步深造请教的机会很快来了。诸葛亮去年机缘巧合拜见认识了司马徽,司马徽也懂点算学,诸葛亮就把《九章》中无法融会贯通的地方,拿来请教。

司马徽年轻时还跑遍过名山大川,对地理风土见识极广,短短一年多便把诸葛亮对天文地理的理解短板给补上了。

在司马徽的帮助下,诸葛亮总算用一年多的时间,彻底通读了《史记》和《汉书》全文,而原先在琅琊老家,他可是只能读其中的人物典故,当故事书来看。

如今总算把《地理志》、《律书》、《天官书》、《河渠》、《平准》这些专业的“书”的部分看懂吃透。

要知道,史记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实对古人最难懂的是“八书”,因为这都是专业知识。

相比之下本纪、世家、列传只是纪录事件的故事书而已,少年人理解是没有障碍的。

……

诸葛亮捋顺了回忆,组织一下文笔,便把他这两年新的学习心得和进度,一五一十在家书里汇报清楚:

彻底读懂了《史记》、《汉书》的全部内容,补缺了《九章》的疑难部分,还从司马徽处学了些《孙子》、《吴子》的残篇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
我以神明为食

我以神明为食

相思洗红豆
三十年前,流星坠,神墟现!有神明从中走出,以人类为食。从那一天起,人类开始成为神明的食物,除了我!因为我以神明为食。
历史 连载 0万字
重回九零:手握灵泉奔小康

重回九零:手握灵泉奔小康

园九
【年代+九零+灵泉+种田+甜宠】花夏礼前世眼神不好,嫁了一个冷漠无情的丈夫,生了两个白眼狼儿子,操劳一辈子,没有一个人念她一声好。没想到一睁眼,竟然回到了1990年,回到了自己十九岁这一年,面对两个上门提亲的男同志,她果断拒绝,一个不选,将一切的痛苦都扼杀在摇篮里。家穷屋破没有关系,吃糠咽菜也没有关系,能陪在父母亲人的身边,便是最大的幸福。意外发现了灵泉空间,先带家里调理身体,后带全村一起种甘蔗。
历史 连载 102万字
都打到长安了,你管这叫小兵?

都打到长安了,你管这叫小兵?

樱煌
穿越架空历史,成为在沙洲的一名府兵。本来想本本分分的生活,奈何亲族吃绝户。亲族想让他死。流氓纨绔想让他死。南边的吐蕃贼也对他恨之入骨。天下英雄亦是如此。赵莽很慌,但却不完全慌。既然都不想让他好好活,那就掀桌子别干了。以小兵起步,以沙洲为根基,一路横冲直撞,从沙洲到兰州,从地方到朝堂,从边关到岭南,留下赫赫威名。当所有人反应过来时,发现他追随者名将如云,手握百万雄师,自立为王。
历史 连载 1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