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缀画小说babelor.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三章
陈家可不是丰柏村的原住民,陈氏族人是五十多年前逃荒过来的。
但陈家的祖籍也在河安省,不过在河安省的最南部。
五十多年前,战乱和蝗灾席卷了陈家的祖籍地。而当时,南方也面临着战乱和洪灾。因此,陈家祖先大手一挥,和族人一起往北方逃。
陈青叶曾经奇怪,这陈家人住在小山村,但一个个的名字还起得挺有文化,而且还有字辈一说。后来旁敲侧击的探听后才发现,原来他们这一脉祖上是出过举人的。
亲缘还不远,这位陈举人就是她爷爷陈鸣进的亲爷爷,也就是陈青叶的高祖父。
但这位陈举人运气不好。本也是农户出身,苦读多年,年近不惑得中举人。结果没多久,家乡就乱起来了,无奈走上逃荒路。
逃到一半,都出战乱区了,陈举人却病了。药石无医,没几天就去了。
他走之前,给儿子和族人了三个忠告。
第一个忠告是保管好所有户贴、契书,还有他中童生、秀才、举人后下发的所有的证明文书,以及一路科考的所有保书。一路上粮食、银钱都可以被抢,这些东西不能被抢。
这一忠告余下的人都谨记于心。后来也确实因为这些文书,让他们摆脱流民和贼寇的嫌疑,成功落户。
第二个忠告是不用一直往北,甚至不用出河安省,最好到其北部的中周县落户。
这一忠告并不是所有人都信服。在一些人看来:战乱一定会迅速往北卷,河安省危矣。
因此,一部分陈氏族人继续往北,出了河安省。而陈举人的三个儿子和一部分族人到了中周县,落户在丰柏村。
事实证明,陈举人的忠告是有用的、正确的。
因为他们户贴、各类契书齐全,还有举人文书,也并未出省,因此落户还算容易。而再往北,就接近当时的京都了,属于重点管控地区,根本不接收任何逃荒灾民。
而且当时的战乱主要集中在大江以南,他们的祖籍地是因为蝗灾过境、粮食危机才造成了小波的起义和兵祸,并不成气候。
朝廷为了保中原、保京都、保北方,很快就出重兵镇压,因此战乱没有继续扩大,也没有席卷河安省全境。
不过,因为他们的祖籍地和南方相隔不远,偶有残兵乱贼过江而来。因此,陈氏的祖籍地在大乾朝建立前一直不太安稳,多有灾祸发生。
陈氏族人定居在丰柏村后,过了十多年如今的大乾朝才建立。虽然经历了改朝换代,但中周县甚至河安省却一直都还算稳定。
安定后,丰柏村的陈氏族人曾打听过当年继续北上的族人下落,但并无消息。大多可能是折损在逃荒路上或是因落户困难,被迫成为流民,最终失去踪迹。
第三个忠告是保留他们带出来的所有书籍和他的文稿、笔记,传给后代,以供科举。
这一条是留给他三个儿子的,但他们没听。落户后转手就把逃荒下来仅剩的十几本书和他们父亲的一些手稿笔记卖了,用卖书的钱在丰柏村置地、建房、购田,渐渐把日子过起来,从此在这里扎根。
陈举人的大儿子陈贵山今年都七十六岁了,但人不糊涂,身子也还硬朗。
陈贵山曾透露过关于卖书这件事。他说如今想来是后悔的,但回到那个时候,他还是会这样做。
无他,只因当时已经快弹尽粮绝、身无分文、走投无路了。
陈举人是农户出身,几乎是集全族之力供出来的寒门士子,在中举之前一直是颇贫困的。中举后,有乡绅富商攀交情,生活才算改善。
但毕竟发家晚,两三年的时间除了购置一些田产、宅子,也没攒下多少家底。
后来仓皇出逃,携带的银两